在未获得本人书面许可的情况下,禁止任何形式的「合理使用」、转载、分享以及将链接发至知乎主站外任何网站或 App (包括知乎日报),外泄斩立决。智商欠奉,中文阅读障碍或微博控患者, 请在监护人及医师协助下学习本段落,谢谢合作。
众所周知,声音是在空气中传播的机械波,简称声波;而人类产生听觉的过程,就是「接收声波」、「转化和传递声波信号」、「转化为神经信号」从而最终刺激大脑产生听觉的过程。三个步骤依次进行,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,都会影响听力。通常所说的「听力损失不可逆」是第三个步骤出现的问题。
接收声波的步骤,由通称「外耳」的「耳廓」和「外耳道」承担,它们的形状类似喇叭,从外而内截面逐渐减小,因此起到收集的作用。外耳道内的「耵聍腺」及「皮脂腺」的分泌物,就是我们俗称的「耳屎」,它的分泌量不同人有不同。分泌量大的人,若不经常清理,可能堵塞外耳道,从而干扰声波的接收,影响听力。这种情况的听力下降,是可以恢复的,只需清洁外耳道即可。大多数情况可以自行使用软质的棉签清理,如果阻塞严重,则需要到医院请医生处理。
转化和传递声波信号的步骤,由通称「中耳」的「鼓膜」、「鼓室」内的「听小骨」承担。机械波的本质是振动能量的传递。外耳接受的声波,引起鼓膜的振动,再通过听小骨传递到下一个步骤。如果鼓膜穿孔,则无法承担声波信号转化为振动的工作,导致失聪。鼓膜穿孔通常是由于气压剧变、暴力等引起的外伤和中耳炎等引起,大多数情况能通过手术治疗恢复。听小骨创伤也可能引起听力损失,但大多数情况也能够经治疗恢复。
转化为神经信号的步骤,主要由通称「内耳」中的「耳蜗」承担。耳蜗是由细小空管蜗旋形成的结构,空管内有被称为「毛细胞」的绒毛状结构。这些绒毛随中耳传来的振动而颤动,将振动信号转换为神经冲动,形成神经信号。长时间的大音量刺激,会引起这些绒毛的「倒伏」,从而影响听力。这些绒毛的「倒伏」,人体无法自行修复,医学界目前也没有好的办法。所以这部分引起的听力损伤是「不可逆」的。
额外的话:
内耳中的「半规管」是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组成的联通空管结构,内有淋巴液。淋巴液收到重力及加速度引起的「惯性力」影响,在半规管内流动。人体通过半规管内的淋巴液的状态,从而确定大脑所处的倾角和加速度的状态,影响人体的平衡感。各省市科技馆内常设的「魔屋」,就是利用半规管产生的平衡感与眼睛所接收的地形信息的不对应,产生「魔」的效果。「陀螺仪」也是通过类似的原理确定加速度状态的,不知是否收到耳朵里半规管结构的启发。
抛砖引玉,希望不要贻笑大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