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谈谈 C++ 中流的缓冲区

众所周知,C++ 语言本身并不提供 I/O 功能。C++ 的 I/O 是通过标准库中输入输出流来实现的。标准库在 iostream 头文件当中,预定义了六个流对象,他们是:

  • istream <- std::cin/std::wcin,对应标准输入的输入流;
  • ostream <- std::cout/std::wcout,对应标准输出的输出流;
  • ostream <- std::cerr/std::wcerr,对应标准错误的输出流。

稍有经验的 C++ 程序员都应对这些流熟悉(至少对非宽字符版本的三个流对象熟悉),因此此篇不介绍它们的基本用法,而是讨论流的缓冲区。

为什么要有缓冲区?

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:为什么要有缓冲区,而不是与相关的文件/设备进行直接的读写操作。提出这个问题是很显然的。这是因为任何决定都是一种在代价和收益中的权衡。考虑到加上缓冲区是有代价的(代码变得更加复杂、需要控制的内容增多),所以加上缓冲区必然有随之而来的收益。

众所周知,相对于 CPU 的指令执行和主存访问,I/O 操作是非常慢的。这也就是说,在不考虑缓冲区的情况下,如果程序有频繁的 I/O 操作,那么相当于程序的「高速」部分就会被频繁打断。这对于程序的整体性能是不利的。有了缓冲区,程序就可以避免频繁的 I/O 操作,而是对缓冲区进行读写,只有在必须的情况下,才通过刷新缓冲区进行真实的 I/O 操作。这样一来,程序就能将多个缓慢的 I/O 操作合并成一个,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程序的性能。

因此,问题的答案是:使用缓冲区有助于提高程序的整体性能。

缓冲区要做哪些工作?

确定了必须要使用缓冲区,接下来的问题就是,这种缓冲区应该有哪些功能。

从上一节的描述中,不难发现缓冲区向上连接了程序的输入输出请求,向下连接了真实的 I/O 操作。作为中间层,必然需要分别处理好与上下两层之间的接口,以及要处理好上下两层之间的协作。(后者即是中间层本身的功能)

在 C++ 中,流的缓冲区之基类是定义在 streambuf 头文件当中的 std::basic_streambuf。这是一个类模板;其声明如下:

1
2
3
4
template<
class CharT,
class Traits = std::char_traits<CharT>
> class basic_streambuf;

std::basic_streambuf 包含两个字符序列,并提供对这两个序列控制和访问的能力:

  • 受控字符序列(controlled character sequence):又称缓冲序列(buffer sequence),由读取区(get area)和/或写入区(put area)组成。此二者分别用来缓冲上层流的读写操作。
  • 关联字符序列(associated character sequence):对于输入流来说又称源(source),对于输出流来说又称槽(sink)。关联字符序列通常是通过系统 API 与 I/O 设备关联,或是与 std::vector/array/字符串字面值等能作为源或槽的对象关联。

对于关联字符序列来说,需要 std::basic_streambuf 自己实现的功能不多。因为,大多数情况可通过系统 API 或是相关对象的接口来实现。std::basic_streambuf 大多数的功能集中在对受控字符序列的管理上。

读取区或写入区,通常实现为相应 CharT 的 C 风格数组,并辅以 3 个指针,以实现对受控字符序列的控制:

  • 起始指针(beginning pointer):用于标识相应缓冲序列可用范围的起始位置;
  • 终止指针(end pointer):用于标识相应缓冲序列可用范围的尾后位置;
  • 工作指针(next pointer):指向相应缓冲序列中,下一个等待读/写的元素的位置。

若是一个受控字符序列单单是读取区或写入区,则它必然有这三个指针;若一个受控字符序列同时是读取区和写入区,那么则有两套共六个这样的指针。通过这些指针,std::basic_streambuf 就能实现对换受控字符序列的控制。

流中的缓冲区

在头文件 ios 当中,定义着两个类(模板):std::ios_basestd::basic_ios。前者是所有 I/O 类的祖先,提供了状态信息、控制信息、内部存储、回调等设施。后者继承自前者,额外提供了与 std::basic_streambuf 的接口;同时允许多个 std::basic_ios 对象绑定同一个 std::basic_streambuf 对象。它们的声明分别是:

1
2
3
4
5
class ios_base;
template<
class CharT,
class Traits = std::char_traits<CharT>
> class basic_ios; // : public ios_base

由于 std::ios_base 没有提供与 std::basic_streambuf 的接口,std::basic_ios 才是标准库内所有 I/O 类(模板)事实上的最近共同祖先。std::basic_ios 的成员函数 rdbuf 是读取和设置流对象(std::basic_ios 的对象)绑定缓冲区的成员函数,它有两个不同的重载形式,分别如下:

1
2
3
4
std::basic_streambuf<CharT, Traits>*
rdbuf() const; // 1.
std::basic_streambuf<CharT, Traits>*
rdbuf( std::basic_streambuf<CharT, Traits>* sb ); // 2.

两个重载版本,第一版不接受任何参数,第二版接受一个指向 std::basic_streambuf<CharT, Traits> 类型对象的指针。

不接受参数的版本返回流对象绑定的缓冲区对象的指针;而若流对象未绑定任何缓冲区对象,则返回空指针 nullptr。接受指针的版本首先返回上述指针,而后与先前绑定的缓冲区对象(如果有)解绑,再绑定参数中传入指针指向的缓冲区对象;而若传入空指针 nullptr,则流对象不与任何缓冲区对象绑定。

巧妙设置流中的缓冲区

通过巧妙设置流中的缓冲区,可以达成各种特殊的效果。这里给出几个演示。

输出流共享缓冲区

从机制上说,std::basic_ios 允许多个流对象绑定同一个缓冲区对象。当然,虽然机制上允许,一般来说这样做却不是好主意。不过,在某些情况下,让多个流对象绑定同一个缓冲区对象,也是有好处的。

在具体介绍具体操作之前,还有一事必须说明。如前所述,缓冲区对象是在流和 I/O 设备之间加入的抽象中间层。因此,实际上对于流的所有操作,都会反馈在缓冲区对象之上,而非直接作用域 I/O。这也就是说,一旦流对象绑定的缓冲区对象发生变化,最终的 I/O 效果也会随之发生变化。

众所周知,头文件 iomanip 当中定义了许多与 std::ios_base 相关的格式控制函数与对象。通过这些函数与对象,程序员可以控制从 I/O 流的行为。但若上述行为需要频繁在若干状态之间发生切换,则代码会显得相当繁琐。此时,让多个流对象绑定同一个缓冲区对象就是有好处的了。程序员可以让多个流对象绑定同一个缓冲区对象,而后为每个流对象设置不同的 I/O 行为,即可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对应的流对象。由于这些流对象绑定了同一个缓冲区对象,这些 I/O 操作最终会合在一起。如此,就达成了目的。

以下是让输出流共享缓冲区的示例。

ostream_shares_buf.cc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iomanip>

int main() {
std::ostream fixed{std::cout.rdbuf()}; // 1.
std::ostream sci{std::cout.rdbuf()};

fixed.setf(std::ios_base::fixed, std::ios_base::floatfield); // 2.
fixed.precision(5);
sci.setf(std::ios_base::scientific, std::ios_base::floatfield);
sci.precision(3);

fixed << 15.518 << '\n'; // 3.
sci << 15.518 << '\n';

return 0;
}

此处,(1) 将新建的两个流对象 fixedsci 都与 std::cout 的缓冲区对象绑定,而后在 (2) 处分别设置两个流对象的输出格式,最后在 (3) 处用两个不同的流对象输出同一浮点数。编译后得到的结果如下。

1
2
3
4
$ g++ -std=c++11 ostream_shares_buf.cc
$ ./a.out
15.51800
1.552e+01

替换输入流的缓冲区

标准库的 std::cin 默认与关联标准输入的缓冲区对象绑定。因此,使用 std::cin 可以从标准输入中读取输入。不过,在某些情况下,程序员也会希望改变这一点。例如,在 Online Judge 训练时,程序员可能会希望让 std::cin 从本地的测试文件中读取测试用例。考虑到 C++ 中的流对象实际上是对缓冲区进行操作;此时,替换 std::cin 的缓冲区,即可达成目的。

以下是替换标准输入流的示例。

istream_replace_buf.cc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string>

#ifdef DEBUG_ // 1.
#include <fstream>
namespace { // 2.
const constexpr char* kTestFileName = "oj.test.txt";
std::ifstream fin{kTestFileName}; // 3.
auto cin_buf = std::cin.rdbuf(fin.rdbuf()); // 4.
} // namespace
#endif // DEBUG_

int main() {
#ifdef DEBUG_
std::cin.tie(nullptr); // 5.
#endif // DEBUG_

std::string temp;
std::getline(std::cin, temp);
std::cout << temp << '\n';

return 0;
}

此处,(1) 在 DEBUG_ 宏有定义的情况下,进行 (2)(3)(4)(5) 的步骤。其中 (2) 启用了一个匿名空间,起到 C 语言中文件 static 的作用(C++ 也支持这样的用法,但是已经不推荐);(3) 声明了一个与测试文件关联的文件输入流;(4) 将 std::cin 与上述文件输入流的缓冲区绑定,同时将 std::cin 原本的缓冲区指针保存在 cin_buf 当中。由于在 DEBUG_ 宏有定义的情况下,std::cin 与标准输入解绑,因此无需与标准输入绑定,故而 (5)处取消这种绑定。编译后得到的结果如下。

1
2
3
4
5
$ cat oj.test.txt
This is a file for testing.
$ g++ -std=c++11 -DDEBUG_ istream_replace_buf.cc
$ ./a.out
This is a file for testing.

可见,无需在标准输入手工输入测试样例,程序在 DEBUG_ 有定义时,直接从测试样例文件中读取测试。

俗话说,投资效率是最好的投资。 如果您感觉我的文章质量不错,读后收获很大,预计能为您提高 10% 的工作效率,不妨小额捐助我一下,让我有动力继续写出更多好文章。